神明遶境的由來?出巡/巡庄/巡境

現在位置:首頁 > 神明遶境的由來?出巡/巡庄/巡境

神明遶境的由來? 遶境又稱「遊行」、「遊境」、「出巡」、「巡庄」、「巡境」,出巡是臺灣民間信仰最為普遍常見的活動,所謂遶境是指神明巡視轄區,一般神明也有所謂「溫庄」的活動。遶境出巡屬於角頭性的例行性活動,目的在巡視地方驅除邪煞、祈求合境平安。

從廟宇出發巡行境內的街道,民眾即跟著隊伍隨香,沿途各家戶則擺香案祭拜,祈求保佑,使合境平安。所謂「境」即指一定的轄區範圍,並非完全以政治上的行政區域來畫分,而是民眾依據社區的共同體制,借此標誌群體開發的共同記憶,在生活圈內建立廟宇以崇奉共同祭祀的神明。

民間相信,神像的靈力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退,需要透過「謁祖割火」的儀式,重回祖廟拜見祖先、分取香火,把神聖的靈力重新帶回廟裡。

例如,以前大甲鎮瀾宮到北港朝天宮進香,鎮瀾宮帶著香火爐前往,由朝天宮舀出三瓢香灰給鎮瀾宮帶回。香灰即是神明的靈力,也是整趟進香行最重要的儀式與核心價值。

進香代表飲水思源、尊卑長幼有序的觀念,廟宇之間也有母子、姐妹關係,透過進香來確認彼此的淵源。因此,也有人以「回娘家」來形容媽祖進香。

從媽祖信仰傳播來看有兩種形式,一種是由中心往外輻射形式,如湄洲為信仰起源,之後如蜘蛛網般傳散到天津、廣州、臺灣各地。另一種則是系譜形式,經過數代由上往下分香,湄洲祖廟往下分香到北港朝天宮,再往下分香給彰化南瑤宮等,各自形成系譜,就如同祖譜一樣。

遶境傳統既源於古代的社祭,也關聯歲末、年初的方相氏行儺,即在定居的區域內舉行驅儺的遊行,在漢代的大儺活動中,既有「魚龍曼延」等雜技及百戲表演;漢代還發生過的西王母籌,即為崇祀西王母而有狂熱的活動,也有項羽神及城陽景王等民眾信仰的活動。但是一般認為佛教傳入的「行像」──又稱「行城」、「巡城」,應該適時激發遶境的廟會活動,因為佛教徒會將神佛塑像迎上彩車巡行。

遶境出巡的隊伍按照性質區分數組,主要的有前鋒陣、熱鬧陣與主神陣。其中前鋒陣具有引路、開導及通報等功能,由報馬仔、儀仗、鼓吹陣頭等所組成;熱鬧陣多排在主神陣與前鋒陣中間,作為串場、熱鬧之用,也是整個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陣仗;主神陣則以神轎為中心,與神明相關的人、事、物則隨之遊行;最後壓陣的即為主神的神轎,其後跟隨著主事者、地方頭人與信徒、香客等。



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