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湯圓故事/冬至習俗與禁忌

現在位置:首頁 > 冬至湯圓故事/冬至習俗與禁忌

今年冬至在國曆12月22日,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、夜晚最長的一天,在冬至過後白天漸長、夜晚漸短,因此冬至也代表了「陰消陽長」的初始。於是,民間會在冬至這天舉辦慶祝活動,歡迎陽氣到來,早期冬至的禮俗甚至比過年還要隆重,「冬肥年瘦」的來源就是人們在冬至時大肆慶祝,導致春節時的飲食早已消耗不少,春節「肥」不如冬至。

在冬至祭祀的傳統已經流傳許久,直到現在許多家庭仍然會祭祀神明和祖先。冬至拜拜以上午為佳,通常會祭祀神明(三界公)、祖先,有些家庭則會再另外祭拜地基主。在供品方面,節慶食品湯圓是少不了的,通常會以「紅白湯圓」為主,做成甜湯祭祀,代表著「食甜嘴甜」。

冬至拜拜:

時間:早上至中午,或是特定吉時。
地點:神明廳前的供桌。地基主則在面向客廳的位置祭祀。
供品:三牲、水果、湯圓3碗、發粿、茶或酒3杯。
紙錢:壽金、刈金、地公金,拜祖先則使用刈金或銀紙。
流程:擺放供品後點香祭祀,稟告神明今天是冬至,祈求平安和保佑。等到香燒到約三分之一時,捧紙錢向神明拜過後燒化。
不可祭拜芭樂、釋迦。

早期向來有冬至「添歲」的說法,冬至當天吃湯圓長一歲,原因也可追溯於冬至「陰消陽長」的五行觀。古代重視陰陽五行,認為冬至過後陽氣回歸,代表新的一年已經到來,所以吃完湯圓就帶表長了一歲,不需要等到過年。

冬至最廣為流傳的冬至習俗就是「吃湯圓」,湯圓又稱為「圓仔」,有鹹甜、大小之分。常見的紅白小湯圓主要用於祭祀,製作成甜湯,至於包芝麻或花生餡的大湯圓則稱為「圓仔母」,和體型相似的元宵在製作方法、鹹甜口味上有非常大的差異。

其實白湯圓對許多老一輩的人來說有著招財的寓意,紅湯圓則可以招桃花與好人緣,因此在冬至吃湯圓時,紅白湯圓都要吃,數量也必須要是雙數的,才能讓接下來的一年都能圓圓滿滿。

其實冬至除了吃湯圓,也是拜月老的好時機,因為湯圓除了有團圓之意,「圓」也有「緣」的意思,因此相傳未婚的男女在冬至這天拿著湯圓到月老廟拜拜,很容易祈求到好緣分!

 

冬至湯圓故事

冬至為何要吃湯圓?由來其實眾說紛紜,其中一個通俗的傳聞,是閩南曾有一對貧窮夫妻帶著小女兒,妻子死後,丈夫為了籌安葬費而決定賣掉女兒。女兒一聽難過得昏了過去,她的爸爸便緊張得要了一碗米湯和幾個糯米圓灌醒她。

他們互相推讓,誰也不忍心把糯米圓吃光,深怕一吃,就是永遠的分離了。多年後,賣給有錢人家做丫頭的女兒突發奇想,在家門口門環掛上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,只盼爸爸能來和她相認。一年又一年,雖然不知道她有沒有找到爸爸,吃糯米圓的習俗卻在閩南地區越來越興盛。
後來,吃湯圓成了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習俗,窮人吃純糯米做的小圓仔,有錢人則可以包進糖和花生粉做成比較大的「圓仔母」。大人認真動手做,小朋友則在一旁做成各種鳥獸形狀,俗稱「雞母狗仔」。也由於冬至陰陽交替,許多人深信吃了就會快快長大,「吃了就會多一歲」的說法就是這樣來的。南宋文人陸游作品中更曾提到:「吃盡冬至飯便添一歲」。


冬至禁忌:在外逗留、嫁娶、湯圓吃單數
冬至是天氣酷寒之時,冬至過後陽氣回歸,民間為了熬過寒冬,發明「數九」的傳統。古時「九」為最大數,人們便以九為單位,認為數滿9個「九天」,寒冬已過,代表春天來臨。

冬至是鬼節,禁在外逗留太晚
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、夜晚最長的日子,過了這天白晝漸長、陽氣漸升,因此古人認為這天「陰極」,才有「鬼節」的說法。其實是因天色黑得早,大家都會早點回家,避免在外逗留,也會在這天祭拜天地與祖先。

湯圓忌單數
吃紅白湯圓寓意是招財運和人緣桃花,為了希望一切圓滿,不要「落單」,所以湯圓要吃雙數,求個吉祥的兆頭。

 

不宜結婚
傳統習俗上,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、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被稱為「四立四至」,這些都是農忙的大節氣,古人認為這幾天是「四絕日」與「四離日」,在這幾個日子裡結婚寓意不佳,因此不宜結婚。

 

避免房事頻繁操勞
古人認為若在陽氣旺盛時行房,對身體較好,生出來的孩子也會相對健康,由於冬至「陰極」,陽氣最弱,應避免房事頻繁操勞,好好休息。

 

避免出遊
傳說這天會有天狗到人間尋找化身,如果撞上祂可能會被抓走,但以科學角度來看,是因為這天夜長天冷,不建議在外遊玩逗留,早點回家休息才有利於養生。


 


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